野燕麦是小麦生长经过中的常见恶性杂草,严重影响小麦产量与质量,有效防治至关重要。
农业防治是基础环节。在小麦播种前,深耕土地,深度可达 20 – 30 厘米,将野燕麦种子深埋于土壤下层,使其难以发芽出土。同时,精选小麦种子,去除混杂其中的野燕麦种子,防止其随播种进入麦田。合理轮作倒茬,避免连作,减少野燕麦在土壤中的种子积累量。例如,与豆类、油菜等作物轮作,可打破野燕麦的生长周期,降低其种群密度。
化学防治是当前广泛应用且高效的手段。可选用专门针对禾本科杂草的除草剂,如炔草酯、精恶唑禾草灵等。在小麦 3 – 5 叶期,野燕麦 2 – 4 叶期时,按照产品说明书的剂量与使用技巧进行喷雾作业。严格控制用药量与喷雾浓度,避免药害发生。施药时,选择无风晴天的上午 9 点至下午 4 点之间,确保药剂均匀喷施于杂草叶片表面,提高除草效果。
生物防治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方式,也逐渐受到关注。一些微生物菌剂或植物提取物对野燕麦具有抑制影响。例如,某些真菌可寄生在野燕麦种子或幼苗上,使其发病死亡;部分植物分泌的次生代谢产物能抑制野燕麦的生长发育。通过在麦田中合理应用这些生物防治产品,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野燕麦数量,且对环境友好,有利于维持麦田生态平衡。
小麦地防治野燕麦需综合运用农业、化学、生物防治等多种手段,因地制宜地制定防治方案。在整个小麦生长周期中,持续关注野燕麦的发生情况,及时调整防治措施,确保小麦能够在无杂草干扰或杂草危害极小的环境中茁壮成长,实现高产稳产的种植目标。
感谢各位农友的关注,收藏和分享转发,谢谢大家!